本文转自;
“七一勋章”获得者来自人民、植根人民,他们的事迹可学可做,他们的精神可追可及。7月1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七一勋章”获得者先进典型事迹媒体宣讲会,号召全系统见贤思齐,追寻辛育龄和吴天一同志的足迹,践行崇高职业精神,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辛育龄
敢为人先善为人先
首创支气管黏膜外缝合法,主刀首例针刺麻醉下肺切除手术,实施国内首例人体肺移植手术……作为新中国胸外科事业奠基人,辛育龄功绩卓著。
师从辛育龄近30医院胸外科原主任刘德若回忆,实施首例肺移植手术的辛老说,自己是肺外科医生,目睹过大量肺终末期疾病,比如肺气肿、肺纤维化、肺动脉高压、毁损肺等,问题虽不能立即解决,但总要有个开端。“辛老认为,在该领域不能落后于他国。他还认为,开展肺移植手术不是孤立的,能够带动相关临床科研基础试验的研究发展。”正如辛育龄所希冀的,医院每年开展肺移植手术例、肺癌手术例,他埋下的种子已生根发芽。
辛育龄深耕胸外科领域的医者形象为人熟知,医院*委书记宋树立的讲述,则展现了辛育龄极富远见卓识的一面,“辛老着眼于国之大者,医院的筹建与初创”。
年5月,辛育龄被国务医院首任院长。医院原先计医院,从名称中就彰显着要建成一所与世界医院的决心。
“医院?20世纪80年代,尚无固定模式可供遵循。”宋树立介绍,彼时,辛育龄全心全意推进办院工作。两年多后,一所国内最具现代化、医院拔地而起。“医院中西医兼备,集医、教、研于一体,拥有0张病床、人编制的临床研究所和每年招生名的护校,如此的规模和配备在全国首屈一指。”宋树立说。
辛育龄敢为人先,也善为人先。他的创新绝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建立在深思熟虑之上。宋树立举例,辛育龄有几项超前实践。一是率先建康复治疗中心和无障碍设施。放在今日来看,这正切合着人口老龄化需要。二是成立医工处。当时,医院称之为设备科,仅用以提供医疗设备,但辛育龄主张叫医工处,意在将医学医院发展,在医学技术创新上发挥着引领作用。三是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促成中日、中欧之间延续至今的学术会议和专家互访。四是确立“患者至上”的办院理念,在寸土寸金的院区融入园林设计,给医患留出放松与交流的空间,使之成为医疗和康复的一部分。“这些探索,医院建设提供了范本。”宋树立表示。
吴天一
征服险峰志在高原
在超过半个世纪的高原医学研究生涯中,吴天一常年与高山、冰川、雪地、草原为伴。耳鼓膜被击穿,40多岁罹患白内障,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这些从未牵绊他征服险峰的脚步。青海省卫生健康委一级巡视员李晓东说,高原医学研究是吴天一的初心所在,也是他毕生的价值追求。60多年来,他不仅踏遍了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还在安第斯山、天山、帕米尔和喜马拉雅等地进行了长期的综合考察。不畏艰险、严谨治学的求知精神,使他成为一名真正的高原人。
吴天一因创造出14万名筑路者无一人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迹,被誉为“生命的保护神”。“这条路就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青藏铁路。”吴天一的学生、青海医院副院长王晋动情地说,青藏铁路1年开始建设,6年7月1日通车,15年后的7月1日,曾为青藏铁路建设卫生保障工作作出卓越贡献的吴天一荣获“七一勋章”,这恰恰就是他数十载如一日甘于奉献、敬佑生命的结果。
王晋介绍,青藏铁路建设期间,吴天一任青藏铁路建设高原病防治首席专家。他结合青藏高原特殊的环境气候等因素,建立健全了卫生保障措施和急救方案,指导建起了40多座供氧站和25个高压氧舱站,他提出的“三高三低”急救措施,使急性高原病发病率从最初的10%左右降至1%以下。同时,吴天一还将高原病的自我判断方法写入科普手册,撰写高原保健手册、高原疾病预防手册,送至施工现场每一名工人手中。
“年,青海玉树发生7.1级强烈地震,年逾古稀的吴院士不顾同事和家人劝阻,率领医疗队连夜奔赴灾区。”李晓东说,在灾区,吴天一往返救治点,指导抢救高原病患者,辗转医疗点讲解高原病防治救援知识,深入临时居住点宣传防病科普知识,并在震后面向国际介绍高原医学救援经验。“在漫长艰辛的奋斗历程中,他用脚丈量大地,用心服务人民,用科学报答祖国,用最真实的经历和最昂扬的精神践行了一名共产*员的初心使命,展现了一名高级知识分子赤诚的家国情怀。”
彰显红医精神内涵
辛育龄和吴天一,一位是敢为人先的胸外科事业拓荒者,一位是勇攀险峰的高原医学研究者,不同的人生却有着相同的起点——他们均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宣讲会上,中国医科大学*委书记宫福清亮出了两位“老学长”旧时的学籍卡。“这就是名副其实的学霸呀!”听过宫福清的介绍,在场记者连连称赞。
“学籍卡相当于如今的成绩单,既有入学情况,也有各门考试成绩。”宫福清介绍,辛育龄是中国医科大学20期学生,年在延安入学,年随学校赴东北就读,年毕业,曾任医院院长。这位曾留校工作的优秀毕业生考试成绩如何呢?“细菌学95分,生理学91.3分,诊断学96分,平均成绩85.3分。”宫福清说,如果以今天的标准来换算,辛育龄获得奖学金毫无问题。
比辛育龄小14岁的吴天一是中国医科大学*1期学生,年入学,年毕业,是该校为我国抗美援朝培养的*医。“这一时期学制和考试科目有所变化,考试科目共38门,按1~5分评价。吴天一有27门是5分(满分)。”宫福清说。
在这所中国共产*最早创建的医学院校里,辛育龄和吴天一苦练医术,为日后投身祖国医学事业打下坚实基础。建校之初,毛泽东主席为学校制定了“培养*治坚定、技术优良的红色医生”的办学方针。年,毛泽东主席为学校第14期毕业生题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
自此,这一题词不仅印在了中国医科大学毕业证书上,更深深镌刻在中国医大人心中,成为广大医务工作者为人民健康而努力奋斗的座右铭。“*治坚定、技术优良、救死扶伤、生命至上,是两位校友共同的精神特质,也是红医精神的内涵。”宫福清说,“全校上下掀起学习两位受奖者的热潮。新时代,我们将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全力以赴,办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
来源:健康报
文:健康报记者赵星月
图片来源:新华社
编辑:杨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