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国家,感谢医生,我要好好活下去,把自己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
因双侧支气管扩张导致呼吸功能衰竭,5年医院(医院)胸外科接受双肺移植手术后,现在自述“能一口气爬上8楼”的陈女士,12月20日为护航自己重生的医护人员送上锦旗。
她也从该院胸外科主任耿庆教授手中接过“肺移植胜利奖杯”,度过了温情的“5岁生日”。
绝望之际,找到肺移植这条路陈女士家住汉阳老城区,自幼因支气管炎家族史,常常一活动就咳痰喘气。并未接受专业治疗的她,这个毛病一拖就是几十年。40多岁时病情加重,被诊断为支气管扩张、肺动脉高压。
之后的十多年里,因反复的肺部感染,咳浓痰成为她生活的常态,并慢慢发展到一活动就憋气、只能卧床吸氧维生的境地。
年10月,晚饭后突然喘医院急救。CT显示她的肺部呈渔网状,几乎完全丧失了功能。手术抽出胸部积水后,症状并未得到缓解。
“给我看病的医生很绝望,但还是给我指了一条出路,就是当时普通人想都不敢想的肺移植。”陈女士在医生指引下,慕名转院到一江之医院胸外科。
“53岁了,如果肺移植,我还能活得多久?”陈女士坦言,当时发现这一根救命稻草后,她曾反复考虑“要不要做手术”。但接诊医生吴晓建教授诚挚说出的“相信我们”,压下了她胸中的不安。
陈女士回忆,在医院登记接受器官捐献后仅仅1个多月的时间,她就等到了匹配的肺源。
年12月20日,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和评估,陈女士接受了湖北首例非ECMO序贯式双肺移植。
相信医生,每一步都很幸运这场惊心动魄的手术进行了8个半小时。“我睁开眼睛的那一刻,听到医生激动地‘啊’了一声。”
5年前自己重生的那一幕,陈女士仍记忆犹新。“我到现在都还记得当时守在我身边的医生名字,我会记一辈子。”一个月后,陈女士在医护人员的悉心呵护下顺利出院。按照医生根据她的身体情况、心理状况、居家环境和饮食习惯,为她量身定制的家庭康复计划,严格落实。
“出院才一个月,我的身体情况就稳定了。除了脸部有些浮肿,谁也看不出我是个接受过肺移植的病人。”出院后不到半年,她就找了份保洁员的工作,“就当锻炼身体了”。
该院胸外科副主任、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肺移植专家组成员林慧庆教授和该科江文洋副主任医师,一直密切管理着陈女士的身体。“她康复得太顺利了,‘有点飘’了,为了省钱,自己偷偷把抗排异药停了。”出现异常后,胸外科医护团队全力以赴,保住了来之不易的移植肺。
参加舞蹈活动,后排右一为陈女士
陈女士笑称,“虽然被林慧庆教授‘骂’过几次,但自己身体真的没问题呀,除了定期服用抗排异药,完全不像是病人。”陈女士感慨,自己比同龄人还健康:血氧饱和度每晚都是99,一能口气爬个七八层楼,每天骑1个小时自行车往返上下班,完全不是问题。
“5年只是一个小目标,我的目标是10年、20年,我觉得可以做到。”陈女士希望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更多的人,中国医疗技术越来越发达,有病要相信医生,要及时治疗。
器官移植,不断刷新记录林慧庆提醒,我国约30万人在器官移植等待的名单中,但每年仅1万多人能获得器官移植的机会(供需比例为1:30)。由于等待供体的时间无法确定,有肺移植意愿的病人,医院就诊评估身体状况,尽早进入“中国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等待名单。如任由疾病进展、罹患肺动脉高压之后,肺移植机会就非常渺茫了。
器官手术后需终身服用抗排斥药物,要抵抗副作用、防治术后并发症。林慧庆介绍,这些状况都不是病人个人能解决的,医院复查、和医生保持良好沟通非常重要。这也是该院为陈女士举办这场“特殊生日”的初衷。
近年来,医院(医院)胸外科肺移植团队相继完成了全球第五例、全国首例成功出院的新冠肺炎终末期肺纤维化患者的肺移植手术,全省首例全内脏反位Kartagener综合症(俗称“镜面人”)的肺移植手术、以及全省最年轻肺移植受者的双肺移植手术等。
肺移植,1日2例!还同时……
给“镜面人”做肺移植!中国第4例、全球第16例!这波操作也是6到飞起~
截止目前,该院肺移植手术例数均位居全省第一,全国排名前列。耿庆教授主持的“肺移植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及临床关键技术创新”研究项目,还斩获年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突破“卡脖子”技术!医院肺移植研究,斩获年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胸外科肺移植团队聚焦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在临床实践中持续科研创新,将供体肺缺血再灌注时间从6小时延长到12小时,实现三年内移植患者围手术期零死亡,创造了单肺移植后最短13天康复出院,以及肺移植后存活时间最久等诸多记录。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