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礼建*周年
人活一口气
如果肺出了大问题
这口气就憋在肺里
比死还难过
小杨(化名,患者儿子)接到母亲的电话,电话中的声音带着哭腔,着急而无助:“儿子,你爸爸住院了,在ICU里抢救,插管用着呼吸机!医生说如果不依靠呼吸机,他甚至可能活不过下一秒…”
小杨没有听清楚电话接下来说的到底是什么,抢救、呼吸机、ICU、活不过下一秒这些词不断在他眼前浮现,着急忙慌医院。等待他的是医生说“没有机会了,放弃吧”。
老杨(化名,患者)一直肺部不好,被诊断为“特发性肺纤维化、间质性肺炎”。这几年里,老杨医院,钱和时间花了不少,疗效却是寥寥。
老杨和家里人,无数次上网搜索“间质性肺炎”“特发性肺纤维化”,得知这个毛病最终只能依靠肺移植的手段才能治愈,不过老杨一家心里一直在犹豫。“虽然知道肺移植是最后的方法,却总是不敢去。况且平时发作歇一歇就好了。我们也了解到间质性肺炎、特异性肺纤维化的肺移植难度比尘肺更高,手术风险更大。我们也就是有想要移植的想法,但是都没有去做。”
近一两年来,老杨胸闷发作得愈加频繁,病情一步一步恶化,打电话、走路都气急,家里买了制氧机和简易监护仪,最低时氧饱和度只有70%,老杨能感受到看到死神一步一步靠近自己,却一直下不了去做肺移植的决心。
5月19日晚上老杨病情又发作了,继发严重的呼吸衰竭,这次情况十分危急,老杨感觉到这次和以往的几次都不一样,他直接被送入浙大二院龙泉分院的ICU,紧急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龙泉分院ICU分管主任是浙大二院急诊医学科下沉专家蒋国平主任医师,数十年的临床经验告诉他,仅靠呼吸机维持呼吸,并不能撑太久的时间,若是想要进一步治疗,医院治疗,可是用着呼吸机的老杨,即便是呼吸机用了%的氧浓度也满足不了基本需求,需要大剂量的镇静和肌松来减少氧耗,病人一搬动氧和就维持不住,连CT检查都不能完成,更别提转运了。病人需要马上上ECMO。
龙泉分院尚未配备ECMO等抢救设备,目前也没有支持肺移植手术的团队。蒋国平当机立断,联系浙江大医院请求支援。
浙大二院肺移植团队在“中国肺移植第一人”、浙大二院副院长陈静瑜教授,综合ICU主任*曼教授的带领下,拥有丰富的急危重症肺移植的经验,同时这支团队同时具备长途ECMO转运能力,对于老杨这样的危重症患者,抢救性肺移植手术是唯一的希望。
时间就是生命,必须全力救治,陈静瑜、*曼两位教授当即组建ICU医生须欣、万胡强、吴文英护士三人组成这次的转运救援医护团队,携带ECMO等抢救设备,前往龙泉驰援。
对于抢救这么危重的患者,再充分的出发前准备都不为过。
恶劣天气、路途多山路,从地图上看,从浙大二院滨江院区到浙大二院龙泉分院的路途将近公里,单程将近5个小时,期间多有山路,考虑到患者的情况,转运的途中呼吸机和ECMO都需要纯氧支持,不能有片刻的断档,全程必须保证有充足的氧气供应,对于路上可能出现的交通、设备、病情变化的应急预案,综合ICU主任*曼和护士长曾妃以最快的速度和转运团队进行确认。细节决定成败,多次转运经验让这支队伍训练有素、有条不紊。医院没有开展过ECMO技术,所有的材料、物品、设备都需要考虑周到。
一小时后,这支队伍带着急救物质出发,在傍晚到达龙泉。评估患者、超声定位、家属沟通,时间以分计算,一切都按照预案进行,到达龙泉1个半小时后,21点37分,ECMO上机成功,老杨氧饱和度一下子就跳到了%。
考虑到老杨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