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受超声检查时,你可能会在报告单上看到“钙化灶”这一描述,但大多数人对此并不十分了解,这往往引发不必要的担忧。本文旨在为你简明扼要地介绍几种常见的钙化灶。
.钙化灶的基本概念
1.1▲钙化灶的定义钙化灶,又称钙质沉淀,是某器官在B超或CT扫描中出现的高密度影像,常见于肺、肝、前列腺和肾脏。
在B超或CT扫描中,某器官出现的类似结石的强回声或高密度影像即被称为钙化灶。这种现象在肺部、肝脏、前列腺和肾脏等部位均可能出现。
1.2▲钙化灶的形成原因钙化灶通常因炎症、结核感染导致钙盐沉积,例如,肺结核后可能留下钙化灶。肺结核痊愈后,肺部可能会留下钙化灶。此外,组织局部坏死后形成的纤维化瘢痕也可能出现钙化灶,如肝内钙化灶的情况。
.常见钙化灶类型
2.1▲肾脏钙化灶肾脏钙化灶因局部炎症反复发作导致钙化,一般不会影响其他器官,但需定期检查。肾脏钙化灶,指的是肾脏局部组织因变硬而钙化,这通常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主要由于局部炎症反复发作导致钙物质沉积。钙化灶在肾内被检测到,通常不会自行消失,但少量可以被组织逐渐吸收。只要不继续发展或发生病变,肾钙化灶一般不会对其他器官造成影响。然而,由于新陈代谢过程中细胞坏死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需要定期检查以监测其变化。在B超下,这些钙化斑会显示出类似于结石的亮点,但大多数情况下,它们只是人体细胞坏死后的特殊变异,并不会引发健康问题。
2.2▲肝内钙化灶肝内钙化灶常见于20至50岁人群,多由胆管结石、慢性炎症、寄生虫感染等引起。肝内钙化灶,是指在B超或CT扫描中,肝脏内呈现出的类似结石的强回声或高密度影像。这种钙化灶在20至50岁的人群中较为常见,男女发病率相当。通常,肝内钙化灶为单个出现,且右肝的发病率高于左肝,同时出现左右肝钙化灶的情况较为罕见。多种病变可能导致肝内钙化灶的形成:
肝内胆管结石,这是导致肝内钙化灶的最常见原因;
慢性肝内炎症或创伤也可能引发钙化;
寄生虫感染同样可能导致肝内钙化灶的出现;
肝脏的良恶性肿瘤和肝内转移瘤也可能发生钙化;
先天性因素也可能导致肝内钙化灶的形成,这种情况通常与先天畸形相关,其发现率约为0.%。
2.3▲前列腺钙化为前列腺炎症愈合后留下疤痕,可能为前列腺结石前兆,多数情况下不需治疗。前列腺钙化,也被称为纤维化,是前列腺炎症愈合后留下的疤痕,有时也是前列腺结石的前兆。前列腺结石常伴随慢性前列腺炎症,通常可以通过B超进行检测。由于前列腺的特殊结构,钙化和结石的治疗往往具有挑战性。值得注意的是,前列腺钙化(纤维化)和结石上容易滋生细菌,这可能是前列腺炎反复发作的原因之一。前列腺囊肿多见于成年人,特别是糖尿病患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排尿梗阻或大便梗阻。当囊肿破裂时,可能引发结缔组织炎等并发症。治疗方面,外科引流是主要方法,如会阴切开引流或经尿道前列腺切剖引流。然而,前列腺中的钙化点多数情况下无需治疗,除非伴随其他症状。
2.▲肺部钙化点肺部钙化点是肺结核痊愈后的常见表现,通常无需治疗,但需定期检查。肺部钙化点是肺结核痊愈后的常见表现之一。通过X放射检查或CT检查,我们可以观察到肺部正常组织由肺泡、淋巴微血管和细支气管等组成,呈现粉红色。然而,当大量毒力强的结核杆菌侵入肺组织并繁殖时,会产生代谢产物,破坏肺组织,形成类似变质奶酪的物质,导致正常的肺结构与功能丧失,这被称为干酪样坏死。由于坏死物偏酸性且不易液化吸收,因此会长期存在于肺部。但在机体抵抗力增强或经过化疗后,干酪样病灶中的结核杆菌代谢会降低,繁殖能力减弱,病灶逐渐失水干燥,最终形成钙化。肺部钙化点通常无需担忧,仅有少数患者可能会感到肺部闷胀。如经确诊,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钙化灶本身并不可怕,但定期的身体检查仍然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