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身处疫区的湖北人,虽然我们家并不是在疫情最严重的武汉,但是我们孝感也是肺炎三大主战场之一。除了老婆医院去医院住了4天,其他时间自觉居家隔离,坚决不出门,不给组织添负担。
目前疫情还远没有到放松的时候,所以超人提醒大家要以绝对认真的态度严肃对待!下面是我自己身处疫区,从身边各种渠道了解到的一些关于疫线的解惑与提醒,分享给大家,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到切实的帮助。
一、国家已经派了几万医护人员去支援武汉。
当前,还在继续从5-6线乡镇城市,派医护人员去武汉。这一切都说明,冠状肺炎不好治。而现在所有的治疗,大部分都是“安慰性治疗”。
这是一线医生给我们反馈的信息。
二、新冠病毒,正在颠覆人类所有的认知。
潜伏期相当长(长达24天),治疗周期也相当长(1个月)
核酸检测极具欺骗性!
治愈者出院10天后核酸又转阳(成都案例)
不像SARS和埃博拉一样症状明显、发病快和致死率高。
潜伏期长和治疗周期长这两者结合,会极大加重医护人员的救治负担和感染风险。
这里脑补一下:
如果全国各地去武汉的医护人员被感染,其他城市的患者将何去何从?
最近几天,全国,北京、广州等地已陆续发生了10多起由复工导致的群体感染和隔离。
也有很多市民已经按耐不住,开始外出聚集性排队就餐。
我们也不知道,这些人哪来的盲目自信?但看到这些新闻,我们不得不叹息他们的认知傲慢和怒其不争。
截止今天为止,意大利、韩国、日本、伊朗等国的感染数据呈爆发式增长趋势。
而且,美国CDC(疾病控制中心)已宣布,有可能关闭学校和公司,以阻止冠状病毒的疫情蔓延。
我们没有约束这些人行动自由的权利。甚至没有办法,让他们听到我们的声音。我们唯一能做的,自觉居家隔离,并提醒大家,然后分散提醒:
疫情还远远未结束,我们每个人需要控制好自己,对家人、社区的居民和同事负责。
三、以下文字,来自于前线医生救治冠状肺炎患者的描述。(无任何删减)
1.病人去世前的感受
新冠肺炎的死因,本质上和淹死是一个道理:
大量的水,进到了肺里之后,氧进不去。所以病人会呼救,会哭着喊说:“医生,你救救我。”……伴随着剧烈挣扎,直到最后一口气。
2.最开始,把纯氧输送给病人,不经口插管。
维持大概三五天之后,如果他的血氧饱和度能上升到正常范围,他也就挺过了呼吸衰竭这一关。
3.如果挺不过,就需要上无创呼吸机,或者切开气管,插管接有创呼吸机。
无创呼吸机,最后病人易产生呼吸肌疲劳。
4.治疗分为四个步骤:
1)高流氧治疗
2)不行的话就上无创呼吸机
3)如果上无创呼吸机两个小时无效,就要气管插管
4)到最后,如果有条件,就上ECMO(人工心肺机,医院只有1-2台)
5.为什么不给危重病人气管插管?
别说新冠,还没开始时插管后出现多耐的爆发数不胜数。
因为每一步都是有前置条件和相应标准的。从硬件配套看,进行气管插管的前提条件是要有层流病房,插管之后医护比要达到1:2—3。
但现状是:医院没有那么多层流病房,综合ICU或者部分急诊ICU配备了,就算都有也不可能按规范配置人力。
6.如果你说,没有这些装置硬上呢?
我们所有的医生、护士都会中枪。吸痰过程中病人受到刺激,一咳嗽气溶胶就直接喷出来了。插管之后,就是24小时不间断地喷新冠病毒气溶胶,整个房间的空气会被污染。所以,这种高风险、高暴露操作,在一般的病房或者急诊ICU条件稍差的是绝不允许的,非典留给我们血的教训也不是没有试过。
7.效果。
重症之后再住院抢救,医院的治疗呼吸机已经没有大的帮助。无论是上无创和上有创呼吸机(插管),对这种病最后的逆转都没有太大的帮助。
能救活的,不到10%。只要上了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机)就不乐观了。因为气管插管一方面会增加病人的痛苦,增加机体的刺激,还会导致合并呼吸细菌感染。
几家医院,抢救成功率很低。目前,能高流氧就高流氧,能不插管就不插管。
8.ECMO是人工心肺
就是病人的肺坏了,我就搞一个人工肺来代替。肺已经完蛋了,通过ECMO,只是一天一天毫无意义的撑下去。
9.肺白了
肺白了,之后就容易纤维化。纤维化不能逆转,除非肺移植。
所以,一旦被感染会留下永久性后遗症。
10.新冠肺炎的厉害。
一是高传染性、二是容易成为重症。
11.预防事项
1)不要去超市挤长队,劝说家里老人不要去楼下抢白菜,坚决不要出门。
2)能吃多吃,营养支持很重要,提升免疫力。
3)就算没感冒症状也要大量饮水,补充电解质,喝热汤。
4)早诊早治,不要把轻症拖成重症。
5)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过度焦虑会影响疗效。
6)轻症需要定期复查,排除残留纤维化,避免不可逆。
最后,几个重要提醒点:
两会被推迟,经济的发展需要复工,否则经济将面临巨大挑战。
但这并不代表疫情已结束,子民已安全。
我们应该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以中央领导们的实际行动(如:在电视上不戴口罩正常开会、到民间考察、出国访问),作为这次疫情,真正安全结束的唯一判断标准。
人们心中期待疫苗的到来,以此获得安全感。
虽然有零星新闻,偶尔爆出疫苗研发的动态。
但很多疫苗研发长达几十年,有微弱的进展但都无疾而终,
如:艾滋病疫苗。
所以,防范隔离仍是关键,短期内不要对疫苗或特效药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
就算有特效药,普通人也很难享受到高水平医疗团队的及时救助。
每篇新闻都有导向性,大家要真正地会看新闻、懂得分析新闻。
因为人口流动和全球物流一体化,这不是一个“自扫门前雪,就可以相安无事”的孤岛事件。
今天任何一个看似安好的城市和国家,都可能成为明天的武汉。
那么我们大家就要需要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