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孙艺红,医院心脏科副主任
擅长诊疗:心房颤动
孙艺红医生
脑卒中发病率逐年升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心房颤动的不了解。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具有高致死率和致残率。虽然房颤本身不致死,但这种“忐忑”的心跳方式会导致脑卒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疾病。房颤患者缺血性卒中的风险是非房颤患者的4-5倍。①
房颤,让中风风险提高3-5倍
“脑卒中患者中大概有1/4-1/3是与房颤有关的。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与一般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患者比,会提高至少3-5倍。”医院心脏科副主任孙艺红教授解释道,正常心脏是规律收缩和舒张的,每分钟大概60次左右。但发生心房颤动的时候,收缩和舒张完全消失,处于“颤动”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心房中的血液处于瘀滞状态,很容易导致血栓,而后随血流到达全身各处,尤其是脑血管,就形成了缺血性卒中(脑梗),这也是房颤患者卒中风险很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年龄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成倍增加。年Heart杂志上刊发的一项相关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成人(≥45岁)的房颤标化患病率约为2%;在75岁以上人群中,男女性患病率均达到5%。同时,该调查还发现房颤知晓率低,45-54岁人群中1/3以上、75岁以上人群中近半数房颤患者并不知道自己患有房颤。②
孙艺红教授介绍,房颤一个是与衰老有关的疾病,年龄相关性非常明显,年纪越大发病率越高;其次,房颤患者大多数情况下都合并有其他的心血管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衰、心肌病等,这些患者的房颤发生率相对较高。“这些疾病均可能导致心房肌发生病变,从而引起了房颤,所以一定要管理好整体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
目前,随着心律失常筛查的增多,以及心内科医生和神经科医生的重视,房颤的筛查发现及规范化治疗越来越被重视。
治房颤,抗心律失常不可少
房颤一旦发生,建议越早治疗越好。其持续时间越长,发生血栓的风险越高,也会导致心脏重构的发生。孙艺红教授介绍,针对房颤治疗有两种方法,一是药物治疗,二是手术治疗,其中,药物治疗涉及抗心律失常,以及抗凝治疗。“抗血栓药物是在管理房颤的后果,但不能纠正房颤;抗心律失常药物是在治疗房颤,消除或减少房颤,血栓风险自然就会下降。”
北京70多岁的张女士(化名)患有阵发性房颤多年,一直在用药控制病情,减少房颤发作。在多年使用胺碘酮类药物后,她的甲状腺功能出现了问题。3月16日,孙艺红教授为她开出了原研盐酸决奈达隆片处方,这也是该药在北京地区的首张处方。
孙艺红教授介绍,胺碘酮属于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但其中携带的“碘”原子会带来一些不良反应,比如甲状腺功能异常、肺纤维化等问题,这是药物本身结构所带来的,因此导致患者用药依从性很差。目前多数指南把胺碘酮这类药的推荐在往后移。而决奈达隆从药物作用机制来讲,与胺碘酮相似,但因化学结构做了优化去掉了“碘”原子,降低了上述不良反应。
“抗心律失常的药物选择比较有限,所以有一个新药出现,对临床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孙艺红教授说。
预防房颤,年过65岁经常摸摸脉搏
心悸、乏力、胸闷、运动耐量下降是房颤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一般房颤分为持续性和阵发性两种,持续性房颤心电图一查就能知道;阵发性房颤虽不好监测,但如果了解房颤的症状,发现也不难。
孙艺红教授介绍,生活中房颤识别有很多简单方法,第一就是摸脉搏,房颤患者的脉搏是完全混乱的,一会儿快、一会慢。第二是做个心电图,也是非常方便。随着科技进步智能手表也可以帮助筛查,目前还不能做为诊断。房颤最后的诊断,医院做一个标准的12导联心电图。此外,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在检查其他疾病过程中也可以发现房颤。
“发现房颤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摸摸脉搏,也是国外指南推荐的方法。”孙艺红教授谈到,心电图虽然能筛出一部分房颤患者,但生活中没事就可以摸摸脉搏,能够及时发现房颤的发生。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等发布的《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的建议()》指出,对于65岁以上的患者,系统性及机会性筛查比未筛查的成本效益更高。可以通过检测脉搏或心电图。“既往研究提示,高危人群当中应该常规去筛查房颤,比如不明原因卒中的患者。我们一般都觉得卒中就是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导致,其实大概1/4都是从房颤来的。此外,有些人可能是隐匿房颤,或者阵发性房颤,1个月才发生1次,这类患者更要有意识进行监测。”孙艺红教授说。
(健康时报)
参考资料:①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房颤中心联盟心房颤动防治专家工作委员会.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6(1):15-88.DOI:10./cma.j.cn-1224-.②XinDu,LizhuGuo,ShijunXia,etal.Atrialfibrillationprevalence,awarenessandmanagementinanationwidesurveyofadultsinChina.Heart.Jan28.DOI:10./heartjn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