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是无声诉说的悲欢,是笔尖流淌的信任,也是永恒流露的真情。当病人解除病痛、挽回生命时,一封感谢信或一面锦旗,是病人对医护人员最真挚的感激之情。
十年间,浙大二院滨江院区的医护人员们收到过不计其数的感谢信,每一封背后都记录着温暖的瞬间。
好久不见,见字如面。我们用10封特殊的感谢信,串联起滨江院区十年的医患真情。今天是第六封信。
两年前,41岁的山东汉子周斌被救护车送入浙大二院,当时的他呼吸衰竭伴有严重的化和肝功能衰竭,只能在ICU依靠ECMO和高流量吸氧维持生命,唯一的希望就是进行肝肺同期联合移植。
双肺、肝脏同期联合抢救性移植手术,全国尚无先例。在我国著名肝移植专家、浙大二院院长王伟林教授团队与中国肺移植第一人、浙大二院副院长陈静瑜教授团队的共同协作下,手术历经11小时50分钟,顺利完成。术后,周斌在滨江综合ICU*曼教授团队的精心照料下,恢复良好,仅仅26天就康复出院了。
如今,周斌的生活几乎与常人无异,也实现了他生病时最大的梦想——再登一次泰山。站在山顶遥望远处,周斌感慨万千,以下是他写给王伟林教授和陈静瑜教授的信。
尊敬的两位教授和浙大二院的医护人员:
见字如面!
这段时间春意盎然、生机勃勃,一切都是美好又充满希望的样子。
就在前两天,我又跟家人朋友一起去爬了泰山。作为山东人,我对泰山有一份特殊的情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站在泰山之巅极目远眺,世界变得如此开阔,而我变得如此渺小。生病之前,我跟家人一起去过一次泰山,当时就被那壮阔的景色所震撼,可生病之后,别说登山了,连走路都成了一种奢望。
最早发现生病是在年,我总是干咳,吃了很多止咳药都没用,医院检查后发现是肺间质纤维化。不过那时症状不算严重,生活也能自理,我就没把这当回事。
但病情进展远比我想象中要快,到了年底,我咳嗽咳痰愈加严重,呼吸困难,还伴随严重的气喘,只能靠24小时吸氧来维持生命。制氧机的管子1米多长,我的活动范围也就只能局限在床上,就像被困在一个无形的牢笼里。
我也曾辗转多地求医,毕竟那时候才30多岁,我不甘心啊!医院住过大半年,医生告诉我,想要痊愈,除非进行肝肺联合移植。
移植一个器官已经很难了,更何况是两个?医生跟我说,还没有人做过这种手术。有一阵子,我的心情非常压抑,觉得前路茫茫,看不到希望,有一回我甚至跟家里人说,别治了,放弃算了。
也是在那段时间,我和家里人在网上疯狂搜索肝移植和肺移医院,知道了浙大二院王伟林教授团队和陈静瑜教授团队,在肝移植和肺移植领域久负盛名,我找到了他们,将所有的信任和希望都寄托在了浙大二院的身上。
还记得我是年2月25日转到浙大二院的,那时已经奄奄一息,我用两根吸氧管同时鼻孔吸氧和面罩吸氧,即便在这样的高流量吸氧状态下,血氧饱和度也只能维持在80%左右。
有一天晚上,我还在昏昏沉沉中,医护人员到病房来看我,跟我说:“明天要给你做手术了。”
我一下子清醒了,特别高兴,我听说王教授和陈教授一起给我做手术,他们都是最顶尖的专家,当时我心里唯一的念头就是:这下死不了了!
从等待配型、术前调养、移植手术到术后保养,浙大二院移植中心团队所表现出来的医德、医风深深打动了我,让我在住院手术的时间里感受到了浓浓的温情。医生没有放弃我,我就一定有希望!
2月27日手术当天,我是充满信心的。手术后醒来的第一时间,我向医护人员比了一个OK的手势,来表达我内心的兴奋和激动,这个OK是对他们的感谢,也是给我自己的鼓励。术后,两位教授一次一次来探望我,他们的关心,让我感动得几度哽咽。
手术第二天我就能下床行走了,家里人都惊呼“奇迹”。这种自由的感觉实在太好了,要知道,我已经在床上躺了一年多,这一刻我就像一只被放飞的笼中鸟,终于又能乘风而行了。我还要感恩浙二滨江院区综合ICU的*曼主任和曾妃护士长团队的医护人员,他们24小时不断的专业护理和精心照顾,让我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术后第六天是我的生日,这也是我40多年人生中最珍贵、最难忘的一个生日。家人特地给我买了一个蛋糕,我坐在病床上,亲口吹熄了蜡烛,这个简单的动作,对我而言却意义非凡。医护人员给我拍了照,记录下了这个特殊的时刻。
我恢复得很顺利,术后第26天就出院了。出院时,很多人都说,我好像“脱胎换骨”,变了一个人。在浙大二院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下,原本只有90斤的我体重终于破百,花白的头发也变黑了,照镜子的时候,我自己都感觉不可思议:这真的是我吗?生病时我看起来像七八十岁的老人,手术后的我居然恢复了“青春”。
这些年我和王教授、陈教授一直保持联络,我们有个专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