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纤维化专科治疗医院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两位七一勋章获得者离世
TUhjnbcbe - 2023/7/11 21:19:00
彭洋的号怎么挂 http://m.39.net/news/a_9222272.html

本文转自:瞭望

6月7日至8日,两位“七一勋章”获得者辛育龄、蓝天野因病相继在北京离世。

两位先生一路走好。

辛育龄:新中国胸外科事业的拓荒勇士

辛育龄是新中国胸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医院首任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因病医治无效,辛育龄于6月7日22时54分在北京逝世,享年岁。

新华社发(陈欣摄)

50年完成1.5万多例胸外科手术,为寻找针刺麻醉最佳穴位在自己身上扎针试验,与世界近乎同步、率先在我国开展肺移植手术……在新中国胸外科发展史上,辛育龄书写了无数辉煌的篇章。而这一切,要从他与白求恩大夫的相识说起。

年,八路*司药员辛育龄被派往白求恩医疗队工作。在炮火纷飞的前线,多次目睹白求恩不肯撤退、镇定地为伤员做完手术,辛育龄萌生了学医报国的念头。同年7月,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

上山采药制成抗疟药片、研制出治疗疥疮的皮肤擦剂软膏以解除战士疾苦,报考*创办的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后成为外科大夫……在战火中走上从医之路的辛育龄看到民众对健康的渴盼,更体会到医疗卫生事业步履维艰。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优秀医学人才,辛育龄首批被国家选送赴苏联深造,年获医学副博士学位回国,掌握了当时国内尚属空白的胸外科技术。他一头扎进位于北京通州的中央结核病研究所,在艰苦的条件下,着手组建胸外科。

年到年,牵头举办培训班,为全国培养出余名胸外科技术骨干,指导各地40医院建立胸外科……辛育龄把胸外科发展的“种子”播撒到祖国各地,一个医、教、研合一的胸外科体系逐步形成。

年1月16日,辛育龄(中)在内蒙古结核病院与胸外科医师讨论病例(翻拍照片)。新华社记者张玉薇摄

但辛育龄能做、想做的,远不止这些。

积贫积弱、落后挨打的滋味儿不好受。辛育龄深知,中华民族要自立自强、老百姓的医疗需求要有保障,必须坚持自主创新!

有人说,做科研,一辈子能拿出一项高水平的创新成果,就已经了不起。辛育龄竟在胸外科领域取得了无数“从0到1”的突破——

首创双腔插管麻醉法保障手术安全,挽救了两百多位重症肺结核病人的生命;创立支气管残端黏膜外层缝合法,基本避免了支气管残端瘘这种致命的手术并发症……

“辛老善于发现临床上的问题,并且想方设法在实践中解决这些问题。”医院*委书记宋树立说,辛育龄敢于创新却并非盲动,而是在充分、严格的科学研究基础上开展临床创新。

开胸手术耗时长、麻醉药品副作用大,病人术后康复效果不好,怎么办?

辛育龄在针刺麻醉状态下给自己实施阑尾炎手术,又用镊子夹皮肤对每个穴位测试痛阈,最终找到了镇痛效果最好的穴位。从年主刀首例运用一根针针刺麻醉下肺切除手术起,他先后做了多例针麻肺切除手术,成功率高达98%,令国内外同行赞叹不已。

肺气肿、肺纤维化、毁损肺……大量的终末期肺病给患者带来痛苦,怎么办?

辛育龄知道,通过探索肺移植可以解决这些疾病难题,而国内外当时还几乎没有这方面的成功经验。他思索着:这么多疾病不可能马上都有解决方案,可事情总要有个开端。没有任何肺移植方面进修学习经验,靠着大量动物实验和科学研究打下的基础,年,辛育龄在国内率先实施了两例人体肺移植手术。

“辛老认为,我们在这方面不能落后于外国。”在辛育龄身边学习工作了29年的医院胸外科原主任刘德若说,正因有了辛老奠定的基础,如今,医院已迈入世界八大肺移植中心行列,每年肺移植超过例。

上世纪50年代重症肺结核外科治疗,60年代针刺麻醉下肺切除手术,70年代肺癌外科手术,80年代电化学疗法治疗晚期肺癌……这位“拓荒勇士”仿佛永不疲倦,向胸外科领域一座又一座高峰发起挑战。

上世纪80年代,主持建成医院后不久,辛育龄主动辞去院长职务,做了一名普通胸外科大夫。在他的眼里,患者大过天。

“手术缝合时要用心缝好一针一线,因为每一针都牵涉一个家庭的幸福。”辛育龄还告诫年轻医务人员,对于不切除的肺尽可能不去钳夹。医院胸外科一直保持着辛育龄留下的好传统。

挽救生命,辛育龄不惜一切代价。一个患左侧毁损肺多年的病人随时会因咯血危及生命,辛育龄扛下巨大的失败风险实施手术,四个多小时“血战”后,病人得救;一个大血管瘤垂出口外的女孩四处求医无门,辛育龄不惜动用自己的工资,十天内三进手术室,最终帮助女孩回归了正常生活……

直到89岁时,辛育龄因腰疾再也站不起来,才不舍地放下拿了60年的手术刀。

蓝天野:只要*需要我、观众需要我,我就要发好光和热

新华社记者李贺摄

蓝天野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表演、导演艺术家,因病于6月8日13点43分在北京家中逝世,享年95岁。

从《北京人》里沉默寡言的曾文清,到《茶馆》里意气风发的秦二爷;从《蔡文姬》里风流倜傥的董祀,到《家》里道貌岸然的冯乐山……自年第一次登台出演话剧《雷雨》至今,他为人民文艺事业奉献了一辈子。

戏剧是蓝天野一生钟爱的事业。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最早感兴趣的是绘画,走上戏剧这一行起初是为了做好*的工作。

年,18岁的蓝天野正在国立北平艺专学习绘画。离家数年的三姐石梅从解放区回来,作为地下*员的她这次回家的一个任务就是在北平开展地下工作。“我们家就自然成为北平地下*的一个秘密联络点。”

三姐带来的进步思想点燃了18岁蓝天野的热情。他开始主动为姐姐分担一些革命工作。姐姐用短波收音机收听解放区电台的信息时,蓝天野就负责记录,他还成为北平地下*的交通员,经常骑着自行车从西直门出发到西山,专门负责运输情报文件和物资。

年9月23日,经上级*组织批准,蓝天野加入中国共产*。因为身处敌占区的危险,蓝天野入*没有仪式,没有宣誓,但他一直记得入*的日子。“就像人会记得自己的生日,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个日子。”蓝天野说,从那天起就对自己说,“你是个*员,你就把你自己的全部都交给*。一辈子听*的话。”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中国第一所艺术院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了。25岁的蓝天野成了北京人艺第一批演员。

为了演好老舍先生的力作《茶馆》,蓝天野不仅走遍了北京城的大小茶馆,深入观察茶馆里的“老北京”们、说书人、店伙计的一举一动,就连北京城内最后一位“老太监”都成为他的采访和观察对象。为了让“秦二爷”这一角色立得住,蓝天野接触京城里的企业家,通过不断地观察、领悟,反复地酝酿、排练,逐渐“触摸”到这个角色。年3月《茶馆》首演,“秦二爷”一亮相就震惊全场。

图为老一代艺术家于是之、郑榕、蓝天野等人出演的人艺名剧《茶馆》。新华社记者张旭摄

在一次排练中,他不慎摔倒、手指骨折,起身后第一句话是:“对不住大家,让各位受惊了。”第二天,他又早早来到排练厅带伤排练,一刻也不肯耽搁。

本着艺术为*、为人民的初心,蓝天野始终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有人担心蓝天野的身体,他却说:“这是我的本分,有什么豁不出去的呢?只要*需要我、观众需要我,我就要发好光和热。”

蓝天野最喜欢的地方是北京人艺的戏剧博物馆。“这里有人艺的灵*人物焦菊隐先生。”蓝天野回忆说,“年,焦菊隐先生要重排《关汉卿》,想找一位副导演帮他,剧院提供了几个名单,也正是从那时,我才专职转为导演。”

离休后,蓝天野仍心系话剧事业,无时无刻不关心着下一代人才的培养。

在青年演员眼中,蓝天野不仅是德高望重的前辈,更是一位一丝不苟的严师。他多年来坚持为一批又一批青年演员讲授戏剧表演理论和技巧。蓝天野常对青年演员交心:搞艺术不要将就,要讲究。

“你表演,别飘在那里,表演最忌讳虚假造作。你们的戏要落在地上。”蓝天野还常建议演员多去现实中体验生活,“艺术创作扎根人民,要为人民服务。年轻人应坚持体验生活的创作传统。”

综合新华社、新华网

1
查看完整版本: 两位七一勋章获得者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