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pulmonaryfibrosis,IPF):是一种与肺组织结构重塑和成纤维细胞过度沉积有关的慢性肺部疾病,具体发病机制至今不明。
据统计,~年,在英国因肺纤维化住院的患者以大约每年5%的速度在增长,平均发病年龄为66~71岁,老年男性最为多见。IPF全球发病率为(0.09~1.30)/10万,流行率为(0.33~4.51)/10万。IPF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逐年上升,患者确诊IPF后,如果不经处理,平均预期寿命不超过5年,死亡率超过了许多恶性肿瘤。
目前医学上能做的只是减轻患者的痛苦,且需要长期服Yao。虽然IPF机制尚未阐明,但已有的研究对其病因的理解是在损伤等病理环境中肺泡上皮细胞反复损伤后致肺间质细胞成分的改变。肺泡上皮细胞功能障碍被认为是IPF发病的关键步骤,IPF上皮细胞损伤后的异常修复反应是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机制。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的多功能性及其调节免疫、抑制炎症和促进组织修复的独特能力,使其在IPF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的出现对IPF患者来说是一道希望的曙光,
作用机制研究
①多向分化:MSCs可在一定条件下分化为肺细胞样细胞的能力使其成为调理肺纤维化的理想替代方法。在多种动物的肺损伤模型中,MSCs减缓模型小鼠的肺损伤同时还可增加肺上皮细胞的数量。
②提高M2型巨噬细胞水平:MSCs可通过分泌外泌体调节巨噬细胞极化,抑制慢性炎症,促进损伤后组织愈合。
③减少中性粒细胞浸润:研究发现IPF患者肺中有大量中性粒细胞聚集,MSCs对中性粒细胞(它在骨髓中成熟后随血液运输到外周,可分泌促炎细胞因子并且释放活性氧自由基和促纤维化因子)的抑制效果主要通过MSCs的外泌体和条件培养基发挥作用。
④诱导树突状细胞向耐受表型分化:MSCs可干扰树突状细胞(DC,一种抗原提呈细胞,几乎存在于所有的组织中,是先天免疫反应和适应性免疫反应之间的桥梁)的抗原提呈功能、分化,成熟和迁移,减少DC的活化和炎症因子的分泌。
⑤抑制T细胞增殖和活化:MSCs通过可溶性细胞因子和细胞接触依赖介质广泛抑制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这些介质可以直接作用于T细胞,或通过调节抗原提呈细胞和其他辅助细胞间接作用。
⑥旁分泌作用:研究发现静脉给予MSCs可以抑制IPF模型中促炎因子和促纤维化细胞因子的表达。
研究进展
截至到目前,通过ClinicalTrials检索到全球范围内的MSCs临床试验研究项目已经超过多个,国内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显示MSCs在IPF新药项目中已有2个通过临床试验默示许可。
总结:研究发现MSCs在干预IPF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MSCs可向受损肺组织迁移,分泌IL-6、TGF-β等细胞因子,从而调节肺部内皮和上皮细胞的通透性,减少炎症反应,促进组织修复,抑制细菌生长。
注:本文内容均参考文献摘编,只作为科普干细胞知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