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新闻牵动了广大网友的心:国庆放假期间,河南驻马店一名花季少女因为不想干农活跟家人发生了一些口角,激动之下喝下一口百草枯并拍照发给同学,医院进行救治。
百草枯有多*?成年人只需喝上20ml就足以让人整个肺部迅速纤维化。纤维化是什么概念?简单来说就是一块猪肉煮熟了,就没有办法再从熟变为生,也就是说它的伤害是不可逆的,致死率达到了百分之90以上!更残忍的是,整个过程患者的神智是清醒的,她能清晰的感觉到躯体在慢慢凋零却束手无策,哪怕是神医都无回天之力。也就是说,它是一个给人后悔时间却没有给人后悔机会的*药!
果不其然,新闻中这位女孩的小姨昨天下午接受采访时整个人几乎是崩溃的状态:仅仅短短四天的时间,女孩就从神志清醒变得呼吸急促困难,肺部除了仅剩下的一小块余地几乎整个纤维化,目前没有什么能做的,我们只能期待奇迹在女孩身上发生。
为什么青少年自杀屡禁不止?
年9月1日上午,洛阳一10岁小男孩因为暑假作业没做完,让家长签字,家长不签,孩子怕老师批评,就选择了从14楼跳下来。
广东佛山的邹先生仅仅是和16岁儿子谈了下学习的事,并没有责骂他。第二天儿子离家出走。被警方发现时,孩子已死亡超过24小时,法医初步鉴定是高空坠亡。
更可怕的是,还有网友组建了“轻生者聚集地”,跳楼、吃安眠药、烧炭、跳海、割脉、水银等等,在这些网友的聊天中,结束生命的方式被随意化成聊天字眼印入眼帘,这些网友中绝大部分是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的未成年人。
南京市少工委对南京市名在校小学生进行了一次关于生命意识的问卷调查显示,认为“人死了,生命就停止了,不会再活过来”的小学生占60.30%,17.62%的小学生认为死亡是“在这个世界消散,去了另一个世界”,有10.67%的小学生视死亡为“睡觉、做梦”,甚至有1.87%的小学生认为人能“死而复生”。
看到这份调查,我们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那么多孩子会草率的选择结束生命,原因在于他们缺乏对生命意义的教育,导致对生命的漠视!
在成人的想法中,对孩子谈论死亡会吓着孩子,甚至觉得有些不太吉利,认为随着孩子长大,他自然而然就会理解死亡,无需讲解。
所以一旦孩子问到涉及死亡的话题,家长都会把话题岔开或者告诉孩子“他去了另外一个世界”、“他变成一颗星星”......
死亡教育的缺乏,导致孩子对死亡存在错误的认知和理解。孩子一旦遇到挫折,就很容易自残、甚至自杀,因为他们对生命完全没有敬畏感,在他们心中,死亡就像童话故事或者小说中讲的那样,你会换一个地方继续生活,甚至活的更好。
作为家长,我们必须让孩子知道:生命只有一次,而且它是有限的,是非常珍贵的,你必须好好珍惜。
苹果的创始人乔布斯认为“死亡是生命最伟大的发明”。他在17岁的时候就接受了死亡教育,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年,他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时说“从那时开始,过了33年,我在每天早晨都会对着镜子问自己:如果今天是生命的最后一天,你会不会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
正如哲学家萨瓦特尔所说“认识死亡,才能更好地认识生命。”
如何进行生命意义教育
台湾高雄师大教授、教育学博士张淑美在《儿童生死教育之理念与实践》一文中指出:儿童在四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如果无法得到父母和老师的正确引导,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认知,进而产生负面情绪,影响一生。
#01借助资料
如果家长觉得不知如何表达生命的奥义,借助孩童们最喜爱的动画片和绘本来传达思想是个很不错的方式。
《寻梦环游记》电影告诉我们:“死亡不是真正的逝去,遗忘才是永恒的消失!”关于生命只有一次,死亡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他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虽然亲人不在了,但是他们将永远活在我们心里,只要一直惦记他们,他们就永远不会消失。
《獾的礼物》中獾是一个让小动物们值得信赖的朋友,可是,他已经很老了,他知道自己快要死了。他并不怕死,只是担心他离去之后朋友们的感受。于是,他留了一封信给大家,信写得很简单:“我去下面的长隧道了,再见,獾。”并且獾给每个朋友都留下了离别礼物,他们可以永远珍藏下去。最后,獾的朋友们接受了它的死亡。这本书用水彩风格委婉的讲述了一个关于离别的故事,让孩子们明白生与死的含义。
#02借助事件
宋丹丹的儿子巴图,小时候在公园玩,捏死了几只小蜗牛。宋丹丹发现后,对儿子说道:“小蜗牛的麻麻外出找吃的了,等她回来时,发现孩子都不在了,得多伤心呀。”
简单的话语,击中了小巴图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他的眼圈红了。
宋丹丹让儿子体会到生命是可贵的,不可践踏,一定要珍惜。
再比如:跟孩子一起了解宇宙的起源、生命的秘密、了解我们身体的变化、认识四季更替、观察花开花谢、见证小动物的衍生和死亡等。
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让他体会到生命的珍贵,明白生命的美好,这样他才能做到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
#03培养安全意识
孩子需要知道哪些行为是危险的,是有可能影响到生命安全的。孩子需要知道面对危险的情况如何自保,自救等等。
#04学会处理悲伤情绪
让孩子正视自己的悲伤情绪,和孩子共情,倾听孩子的心声。
坦然和孩子分享自己经历过的悲伤难过,告诉孩子悲伤是正常的情绪不需要压抑,并引导他从悲伤情绪中走出来。提高孩子的承受能力和负面情绪处理能力。
米妈希望将来不再有孩子因为受到挫折而选择放弃生命。更希望家长能做好生命意义教育,只有正确认识死亡,才能正确地对待生命,珍惜生命,孩子自然不会辜负生命的期许,活出更傲人的姿态!
往期回顾儿保01.送给“涂氟”和“窝沟封闭”傻傻分不清楚的家长们热点02.《你好,儿科医生》:这部记录片给不合格的家长上了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