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纤维化专科治疗医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约4成肺移植原发病都是它在中国,这种肺 [复制链接]

1#
健康时报权威健康资讯,因专业而信赖!受访专家:

陈昶,同济大医院副院长

擅长:在胸外科微创手术、肺移植和大气道外科手术等领域颇有造诣,对于肺癌的规范诊疗、肺移植管理有深入研究。领衔发表SCI论文81篇,获得省部级奖项8个,带领同济大医院胸外科连年雄踞复旦版专科排行榜排行榜前三甲

出诊时间(肺移植门诊):周一上午、周三上午

咳嗽、咳痰、气喘……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小毛病似乎离“换肺“这个大工程很遥远,你可能不知道,引发咳痰喘背后的这些肺病如慢阻肺、特发性肺纤维化、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支气管扩张等肺病发展到终末期,最后都可能需要做肺移植。

其中,慢阻肺居肺移植原发病首位,占全球肺移植总数的40%[1]。而据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曾在线发表“中国肺健康研究”调查结果,显示我国20岁以上人群慢阻肺患病率为8.6%,40岁以上患病率达13.7%,依此估算我国有近1亿慢阻肺患者[2]。

同济大医院是全国最早开始肺移植基础医院之一,也是上海目前进行肺医院。医院副院长陈昶近日在接受健康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医院接受肺移植的例患者中,慢阻肺占到了58%左右。

年11月20日是第18个世界慢阻肺日,肺移植为何成了慢阻肺终末期患者的“救命稻草”?

从慢阻肺到肺移植,可能只有3个阶段

因肺部气道狭窄、“阻塞”导致气体交换功能减退甚至失灵是慢阻肺的一大特征,如果不正确防治、不规范控制,从慢阻肺到肺移植可能就只有3个阶段!

1第一阶段:咳痰喘

慢阻肺的早期症状非常隐匿,初期肺功能下降时,患者会表现为咳、痰、喘:

初期咳嗽往往是间歇性的;然后咳痰,平时一般性是白痰,但是有感染的时候可能有*痰、绿痰、脓痰。气喘早期常表现为活动后的气喘,比如去买菜或者上楼开始慢慢出现气喘。

但这些咳嗽、咳痰、胸闷或活动后气喘,很容易被忽视或被误以为是普通感冒或咳嗽,容易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等到确诊时,大多数患者的疾病已进展到中晚期。

2第二阶段:呼吸困难

有人说,慢阻肺就像一把藏在身体里的“慢刀子”。它的症状不断递进,当疾病进展到中期,有的患者咳嗽变得更加频繁,严重时日常活动甚至休息时也会气短呼吸困难。

这时一些患者可能会借助制氧机吸氧,一名每天吸氧6小时的慢阻肺患者曾绝望的表示:“我只希望能够让我正常呼吸,一分钟也行。”

3第三阶段:气体交换功能彻底失灵而晚期慢阻肺患者最典型的症状就是喘不上气,即使坐着或躺着不动也不行,有患者描述“憋气的感觉就像被土埋了半截”。“为慢阻肺患者做肺移植时,你会发现,患者的肺变得很大。这是由于气道受阻后,患者无法排空肺内的气体,原本微不可见的肺泡持续扩大,融合成一个没有功能的大泡,使得整个肺“肿”了起来,气体交换功能彻底失灵。”陈昶介绍,与肺纤维化晚期的肺组织只回缩不扩张不同,慢阻肺终末期时,肺只会扩张,不会回缩。因此患者会出现无法呼气,感觉憋闷,有一部分人到后来,因为二氧化碳排不出来,发展为肺性脑病。陈昶说,慢阻肺早、中期可通过内科药物进行规范治疗和控制,譬如通过吸入性的糖皮质激素、支气管舒张剂等。但有一部分患者病情仍然在慢慢进展。到了终末期怎么办?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做肺移植。但是对于肺移植,很多患者缺乏了解,心存恐惧,直到最后阶段才肯尝试,导致失去了移植的良好时机。01误区一:最后一刻才选择肺移植

“因为很多患者都是到了终末期肺病的急性加重期才准备做肺移植,心肺功能极度虚弱,难以撑到肺源到来或者难以承受手术,最后只能放弃。”陈昶坦言。反观国外,患者在疾病诊断初期就已经和呼吸科、移植科的医生进行沟通,哪个治疗阶段需要纳入移植名单,提早做好心理和资金准备。”陈昶建议,病情持续进展的慢阻肺患者应及时和医生探讨移植可能,把握好时间窗口。

那么什么情况下需要做肺移植?肺功能撑不到两年,考虑肺移植!

陈昶指出,经过医疗评估,以上这些疾病的进展已经对肺功能造成了严重的不可逆损害,而且这些损害还有可能会进展,最终导致病人两年以内的存活可能性会小于50%时,这些患者就是潜在的肺移植对象。

02误区二:肺移植手术九死一生,能不做就不做

一些患者认为,肺移植手术“九死一生”,能不做就不做。

在所有脏器移植中,肺移植难度确实高,对供受体匹配要求也高,医院和多个学科通力合作。但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的肺移植水平和技术,与欧美国家几乎已经在一个水平线上。

16年前,医院就开始起步探索肺移植,到今年10月,一共做了例肺移植。肺移植后存活最长的病人已经达到了13年的长期生存。陈昶表示,以医院肺移植团队为例,年截止目前,团队所做的肺移植病例达25例,成功率可以达到近95%。

03误区三:肺移植成功与否,取决于手术技术

肺移植成功与否,手术固然重要,但移植成功率还和肺源质量、匹配程度、术后恢复等多种因素有关。医院和多个学科的通力合作。

就拿供肺来说,现在绝大多数供体捐献或者是脑血管意外或者是车祸等外伤,医院马上就会做气管插管、气管切开,长期开放的气道容易引起细菌、真菌这种继发的感染。陈昶带领的肺移植团队不仅建立了完善的评估系统,还率先在国内引进了肺修复重建技术,让一些品质不佳的“边缘肺”在容器里修复3~5个小时即可用于移植,把好肺源质量关。

此外,在早期,供受体的匹配只能通过术中的目测或者是一些简单的影像学的方式观察。而陈昶团队根据中国人的身体指标独创了一个匹配公式,将基础数值输入后可以得出匹配度,目前在临床上应用效果很不错。

而在术后,最难度过的莫过于感染关。“肺移植是移植手术中最困难的,因为肺部直接跟外界相连相通,也就意味着所有的细菌、病*、霉菌等都可以自由进去。”陈昶介绍,为减少感染,团队会专门针对感染做一个预防性的治疗和预案,减轻病人痛苦,提高成功率。

据国家卫健委近日公布的家具有器医院名单显示,全国具备医院数量仅有43家,医院位列其中。“肺移植手术,我们以质作为第一标准,保证病人的‘三率’:第一个是成功率,第二是存活率,第三是最少的并发症率。”陈昶表示,在保证成功率的前提下,明年医院的肺移植手术的数量可能会达到50例。

本文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中国肺移植受者选择与术前评估技术规范(版)[J/CD].中华移植杂志,.

[2]ChenWang,etal.Prevalenceandriskfactorsof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inChina(theChinaPulmonaryHealth[CPH]study):anationalcross-sectionalstudy[J].Lancet,,publishedonline.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