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纤维化专科治疗医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八楼重症病房生命有五种颜色 [复制链接]

1#

黑色、红色、*色、白色、绿色。

医院西院区八楼病区,这五种颜色是医护人员每天最大的牵挂,因为这对应着他们收治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生命状态。它们被医护人员标注在交班记录中,用来区分患者的病情。

黑色代表患者已经去世;

红色代表患者病情危重,随时有生命危险;

*色代表患者病情加重,暂无生命危险;

白色代表患者病情稳定;

绿色代表患者已基本痊愈,近期可以出院。

表格中,醒目的色块不断地更替,如果把它做成一张动态图,可以清晰地看到病房里,全部患者每一天的病情变化轨迹:

大部分患者在红色的印记中挣扎过,但经过艰难且精心的救治后,很多人挺过来了,被标上了代表希望的*色,就像一束照进黑暗的光;有几例病患很遗憾,他们等不到这束光,生命永远停留在了黑色。

而眼下,“绿色”越来越多,重症病人一批批好转。3月15日,八楼病区迎来了第37位重症患者康复出院。

医院西院区八楼重症监护病房交班记录表。受访者供图

(一)

医院后,50岁的陈桂兰(化名)被救护车送到了医院西院区。来自北京市支援湖北医院护士长张微微接到她时,她吸着氧气,呼吸急促,端坐在转运床上。护士们抬她到病床上,询问姓名、年龄,从哪里来。她说话费力,说上一句话要喘几口大气。口罩会加重喘憋感,可她坚持戴着,捂严自己的口鼻。

这一举动,打消了张微微与病人的距离感。这是她来武汉接手的第一例病患,“病人已经很难受了,还想着保护我们!”她为陈桂兰把鼻管撤掉,换上了氧气面罩,看着血氧从60%一点点回升。短时间内,陈桂兰的缺氧症状得到有效纠正,呼吸趋于平稳,能够正常交流,青紫的口唇变得红润起来。

在进入病区的第一天,张微微流下了眼泪,“来对了,一定多抢救几个。”

1月27日,北京市支援湖北医疗队出征武汉。自1月29日开始,北京医疗队第一批进驻医院西院区,先后接管了3个病区,负责张床位的救治工作。八楼病区是集中收治重症及危重症患者的主战场。1月29日,医院的4名医生、8名护士,作为第一梯队进入重症病房工作。

严格来说,医院西院区八楼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重症监护病房”,它是由一个骨科普通病房改造而成的。

院感防控格局、病房改造等受到多方面条件限制。初期,病房内高流量吸氧装置、有创及无创呼吸机等设备数量非常有限,ECMO(体外膜肺氧合)医院仅有一台。

医院第一批队员出征武汉。受访者供图

经历过年抗击非典,这次,医院援鄂医疗队临时*支部书记王维再次深入抗击新冠肺炎的疫情中心。按照以往的经验,他对现实有些许担忧,“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的传染病病人,应该是2人间或者单间管理,而且确诊的病人要按照病情的严重程度分开管理,每张床的相隔至少相隔1米。”但是病人太多了,标准不得已需要暂缓,一切以抢救病人为重。

八楼病区第一天“开张”就收治了近20位患者。仅张微微当班的6个小时内,就收治了十多名患者,而且至少有5位患者和陈桂兰的病情一样严重。48小时内,病区50张床位全部收满。一周内,病区的床位使用率始终维持在98%以上,“有病人去世了或转到ICU,才能挤出一个床位。”连续抢救让王维意识到湖北地区疫情的严重性,“病人太重、太重了。”

初期,唯一有效维持危重患者生命的办法是将病人转去ICU,应用更高级别的生命支持技术为患者争取时间。ICU只有20张床位,床少人多,很多危重病人等不到。

8楼病区的走廊通宵亮着灯,一片素白。医护人员快速在病房间移动,挽救患者的最后希望都掌握在他们的手中。压力是巨大的。虽然陆续来了一部分高流量吸氧装置,但是呼吸机的数量仍然严重缺乏。“就像打仗没有枪。”王维说。

有位患者上午还好好的,下午病情急转直下,氧饱和度快速降至40%。医护人员立刻组织抢救,但最终还是没有成功。医生白国强非常沮丧。

作为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他在ICU工作了七年,干的就是“抢人”的活,每天都在想尽办法,为在生死边缘的危重症患者提供多一些生的希望。而此刻,无论是留住生命或是延长生命,他觉得自己都没做到,“我们没有办法,眼睁睁地看着他一点点弱下来,直到死亡。”

病患沉重的“喘息”声如同一阵阵闷雷,轰轰地在人心上作响。

床男性患者,呼吸憋喘已经到极致了。高流量的鼻塞和吸氧面罩将他的鼻子和嘴紧紧地扣住,碗口大的空间里,充足的纯氧给进来,他使劲吸、拼命吸,却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能在体内氧合。他急需一台呼吸机。

张微微一直陪伴在他身旁,不敢离开,紧张弥漫在空气里,她感受到了逼人的窒息感与濒死感。什么都做不了,只能安慰。她克制地流泪,流多了怕把口罩打湿、护目镜起雾,使劲忍着。

进入病区工作的第一周,张微微的心情是沉重的。交班时,王维看到,昨天还是红色的“病人”,今天变成了“黑色”。

医护人员在病房开展工作。受访者供图

(二)

医疗队驻地走廊的尽头是一个露天的阳台。几乎每个清晨,白国强都会到露台呼吸几口新鲜空气,这是为数不多的,在外可以摘下口罩的时间与空间。隐匿在心中的惊骇与失落在这里得到释放。

来到武汉后,白国强参与过的抢救喜忧参半,“有人没留住,有人超乎我们的意料很顽强。”1月30日,他发出了支援武汉后的第一个朋友圈,是凌晨四点下夜班和同事们行走在寒夜里的背影,*晕的灯光为他们照路。2月3日,他发了第一组工作照:武汉第七天。平安!加油!

此时,医疗物资正在源源不断地涌向武汉。当第一批抢救设备运抵八楼病区后,张微微和同事们欢欣雀跃:“太好了,有呼吸机,病人有希望了!”

一次夜班,王维查房。10号病房的护士突然呼救,他跑过去一看,病人倒在了卫生间,已经意识不清。狭小的空间无法实施抢救,四名医护人员费了好大气力才将患者抬回了病床。幸运的是,当天病区有一台可用的呼吸机,麻醉科医师立刻给病人进行了气管插管,同时,医务人员为病人做心肺复苏,长达30分钟的急救,病人心跳恢复。

王维还没来得及感慨惊险,另一名危重症患者病情突然恶化,所有人又奔向了另一间病房。

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张微微。受访者供图

“医疗设施的完善太重要了。”呼吸机到位了,护士的工作量几何式增长,“仪器的监护,设备的管理,病人气道的管理,还有生活护理。”张微微说,最着急的一件事情是设备的使用。

疫情暴发以后,医院多个科室关门支援一线。协助八楼病区的护士来自骨科、外科、眼科,她们大多没有呼吸、感染和ICU的工作经验,对呼吸机设备的使用比较生疏,不到位。所有人很着急。北京医疗队通过录制视频的方式,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